中新网天津12月3日电 题:南开教师卜欣欣:因为“淋过雨”更愿为无声世界的听力障碍者“撑起伞”
作者 孙玲玲 李享 杨天天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南开大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是一位“资深”耳蜗使用者,18岁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29岁完全失聪,隔年植入人工耳蜗,35岁重新站上讲台,48岁投身残疾人发展公益事业,她因为“淋过雨”更愿为无声世界的听力障碍者“撑起伞”。
卜欣欣在南开大学校园。南开大学供图
她是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植入者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聋人协会主席、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馆员、南开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卜欣欣。
“我只是耳朵听不见”
上世纪70年代,卜欣欣随父母支援边疆建设,2岁时因患中耳炎未能得到有效医治,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我的妈妈是眼科医生,她告诉我‘通常一个人感知到的约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所以妈妈从小培养我的阅读兴趣,帮助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卜欣欣说。
在高中班主任的鼓励下,卜欣欣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并选择了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现更名为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就读。1993年,为推动环境学科发展,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树桂教授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倡建立学院资料室。由于英语格外出众,卜欣欣通过选拔,留校工作。
1997年,卜欣欣勇敢地站上讲台,向学生分享文献检索、英语学习的经验。至今她仍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瑟瑟发抖。同学们眼里对知识的渴望,点燃了她的信心,开始探索环境科学与经济和管理学的交叉领域。
随着生活节奏变快,肩上责任加重,1999年底,卜欣欣的听力完全丧失,每天深受耳鸣困扰。2001年,同事看到了当时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成功的新闻,建议卜欣欣去尝试。当时人工耳蜗植入需要15万元人民币,全院教职工踊跃募捐,帮助她成功完成手术。
在成年听障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讲座中的卜欣欣。南开大学供图
在完全失聪的日子里,卜欣欣并未放弃,完成《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课程学习。2004年,她编写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出版,不仅为读者,也为她自己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05年,她编写出版《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教材,同年,她重新走上讲台,开设《环境科学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本科生通识课,这也是国内相关领域第一门文献检索课程。
2018年,卜欣欣开始投身公益事业,担任中国聋人协会人工耳蜗委员会副主任,在聋协的听力康复支持性服务骨干培训班担任讲师,为成年的听力障碍者以及听障儿童家长举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
卜欣欣与听障朋友在一起。南开大学供图
卜欣欣说,“全国有2780万左右听力障碍者,其中80%是能够进行口语交流的,但人工耳蜗或助听器无法达到人耳的精细分辨率,有时会错听漏听,尤其是在多人讨论、远距离交流的时候。”来自各行各业的听障人士与卜欣欣分享了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听障群体中,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因无法发挥自身价值而倍感焦虑痛苦。
为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我国于今年6月28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卜欣欣格外关注“信息无障碍”相关工作的推行,于是她向社会科普并推广“在公共场合实现文字信息屏(板)全覆盖”,以及为盲人群体开发的读屏软件、为听障人群开发的AI语音转文字技术,帮助各群体之间无障碍获取信息。
“你只管努力,老天自有安排!”
今年9月18日至20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代表,肩负着约8500万残疾人的重托出席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团,通过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卜欣欣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届主席团委员和中国聋人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
卜欣欣在谈到这样的设想时,激动地说,“从1989年进入南开,到现在已经30多年,南开精神深入我的骨髓,身为南开人特别骄傲!每当主办方介绍我是南开大学的教师时,就觉得特别有底气!”将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残疾人事业的公益工作中,卜欣欣认为,“这件事是需要南开人去做的。”(完)
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邵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11月24日发布《关于做好冬春季新冠病毒感染及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其中提到,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要求各地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和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
《通知》发布后,连日来,多地疾控部门公布流感最新监测数据,提示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处于流行水平,并就流感防控工作给出建议。
多地通报流感病例数上升
11月29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第47周疫情周报显示,流感已持续6周居于首位。
同日,据“沈阳发布”公众号消息,近期沈阳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流感样病例增多,相关数据显示就诊人群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下降趋势。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陈叶介绍,市疾控中心近两周的多病原检测结果发现,病原体主要有H3N2流感、鼻病毒、腺病毒、支原体,还有流感嗜血杆菌。
郑州市疾控中心当天也发消息称,监测显示,郑州市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上升,以甲型流感病毒为主,同时出现了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
在天津,流感也已处于流行水平。“健康天津”公众号11月28日发布流感分级预警周报称,天津市流感流行分级为Ⅲ级,处于流行水平,天津市ILI%(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的百分比)为9.63%,高于基线(4.40%),监测到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为主。
另据浙江省疾控中心28日消息,近期呼吸道疾病以流感为主,也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目前浙江省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以3-15岁的幼托儿童和学生病例数较多。
有地方疾控研判流感走势
《通知》指出,2023年10月以来,我国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活动逐步增强,多地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预计流感将出现全国冬春季流行高峰,肺炎支原体感染未来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仍将持续高发。要求各地要统筹做好新冠、流感和诺如病毒胃肠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密切跟踪疫情形势变化。
近日,一些地方疾控已对当地流感走势及流行高峰作出研判。例如,天津市卫健委发布的流感分级预警周报显示,预计11月27日至12月3日流感活动水平较高,达到黄色预警水平,较易发生流感病毒感染。
据《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治所副所长韩旭11月24日在河北省疾控中心流感防控知识媒体沟通会上介绍,该省流感流行期为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3月份,目前流感活动水平处于流行季水平,流感样病例每周就诊百分比和核酸检测阳性率呈上升态势。结合流感往年的流行规律及目前的监测数据,流感活动会逐渐增强,预计至12月份或是1月份左右达到流行高峰。
关注“一老一小”重点人群
据“沈阳发布”公众号消息,沈阳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所长陈叶介绍,流感样病例监测5-24岁年龄段占比较大,这部分人群多数集中在大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非常容易出现聚集性感染,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大多数集中在学校。
同时,陈叶提醒,也要关注老年人群,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在上升,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造成基础疾病的加重。
此外,郑州市疾控中心指出,混合感染不只出现在儿童,成人也存在混合感染的风险,一旦出现混合感染,症状可能表现会较重。
天津市疾控中心建议,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合理增减衣物,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基础上,杜绝带病上班上课、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污浊的密闭场所,并建议尚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市民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完) 【编辑:刘湃】